优秀散文 | 爱情散文 | 哲理散文 | 伤感散文 | 生活随笔 | 亲情友情散文 | 爱情小说 | 微型小说

 寻访药王故里记

2013-05-17 01:13
导读:优秀散文范文, 寻访药王故里记范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作文网海量范文供你参考:“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部《脉经》,洋溢千年绝唱,留下万古高歌。早

“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部《脉经》,洋溢千年绝唱,留下万古高歌。早时节,《本草》杂志社和麻城市王叔和研究会,一行六人,风尘仆仆,远赴山西、山东考察药王王叔和故里。其间,过南阳,访仲景墓,谒医圣祠;赴高平,探药王真迹,思魏晋云烟;到邹城,问民间掌故,寻沧桑。虽行色匆匆,不意却收获颇多。所见所思,集成断章,以志纪念。

书成一曲仰前贤,觅觅寻寻探医源。千载山河埋故迹,长歌当唱脉中篇。

——题序

谒医圣祠

车子到达南阳的时候,已经接近十二点了。顾不上吃饭,一路七弯八拐,来到了医圣祠。

地处南阳市中心的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祠所在地。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民间传说“此地发现碑碣,立于晋”。而有史记载是在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36年)儒医沈津、越夔等人士倡首,修建三皇庙,供奉仲景灵牌,距今已四百余年。悠悠岁月,谁与评说?

南阳,地处豫西南,与鄂陕交界。为汉楚汇集之地。这里,南枕伏牛山,北屏汉水,是五圣故里,南都帝乡。历史上,诸葛亮躬耕垄亩,姜子牙驰骋疆场。商圣范蠡,五湖烟景;科圣张衡,天文大家。就是在这灵山秀水中,还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医家圣祖—张仲景。因此,瞻仰医圣,是每个中医工作者内心寐以求的希望。

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唐人甘伯宗在《名医录》中曰:“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何颙别传》中还记载何颙曾对仲景言“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看来虔诚、心思缜密是一个好医生必备的品质。仲景于乱世,其时连年混战,田地荒芜,人民流离颠沛,瘟疫频发,“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圣“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写成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而成为祖国医学的瑰宝。救人之法,济世之方,恩深之广,绵远悠长!

斯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站在医圣祠门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医圣祠”三个鎏金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步入大门,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石壁中间是张仲景生平传记,详细介绍了一代医圣张仲景对中医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传记两边是当代中医名家任应秋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既高度概括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辨证施治的中医学术思想,又将治国与治人联系一起;照壁的背面上刻印的是《伤寒杂病论》原序和中医大师岳美中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法从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前后相映,浑然一体,让人在思索中肃然而敬。

缓步进入前祠,只见茵茵,翠柏苍苍。两边崇楼高阁,清雅寂静。在庭院中间,矗立着自歧伯以来十大名医塑像,有王叔和、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每幅塑像下面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对医学的贡献。他们或长须拂胸,或肩背药锄,或沉静凝思,或慈眉善目,或睿智刚毅,或坚韧恬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塑像,让我们一下仿佛穿越五千年历史长空,亲身感受到了大医们“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胸襟。庭院东边的长廊上镶嵌的是张仲景组画,再现仲圣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辉煌一生;西边长廊上则雕刻着百余幅历代名医石像,从远古到明清,无不涵盖。这些出类拔萃的医学家以拳拳之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绝贡献,也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由于他们的艰难探索,中医学才矗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越过前祠山门,东侧建有春台亭,西侧是秋风阁,相传为仲圣当年探究医术、著书立说之处。站在秋风阁上,清风徐来,鸣竹翠,登高远眺,百感交集。遥想仲圣当年,面对瘟疫流行,生民夭亡沦丧,是何等刻骨揪心!而后祠正中,是张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石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笔迹沧桑苍劲。整个墓碑为大理石墓基,墓成俯斗形,四角镶嵌石刻羊头,寓意吉祥如意。墓之最上方书“万世医宗”,两边都是历代名家撰写的对联,字迹古朴,庄严肃穆,使人怆怆然顿发思古之幽情。墓后建有清代四合院建筑,有正殿三间,中塑医圣张仲景像,左右分列为脉圣王叔和和药王孙思邈像,在无声中向人们讲述当年在传承《伤寒论》中两大巨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后祠的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广济馆,小巧精雅,清新古朴,并有亦道亦儒、寓医寓哲的名联悬挂门前。里面介绍了中医学的传承历史和在发展过程中历经的曲折磨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展览着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一群乱臣贼子企望废除中医和一群医界名流为保护中医奋力疾书的影印件。正是这些前辈的努力,中医药事业才得以传承和光大。

青山依旧在,几度红!几千年流光荏苒,岁月沧桑。中医药在发展、探求中凝集着历代先贤竭精殚力、呕心沥血。正是无数中医人探微索隐、刻意研精,中医事业才能得以繁荣昌盛。今天,中医药虽然在发展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冲击,但只要我们抱着“大医精诚”的宏愿,中医事业一定能走出泥潭,开创前所未有的篇章。王冰说:“拯黎元于仁寿,济嬴劣以获安”,无论还是现在,都是每个医者的心愿。在拜谒医圣祠中,这种心愿更像春草滋润心田。在物欲横流时,让我们谨守节操,胸怀济世,先人。以一技之长普救天下苍生,如此也不枉学医一场!

医圣祠的恢宏与麻城王叔和墓的清寂天壤之别。站在医圣祠我还想:同是古代医家圣祖,怎么差距就这么大?什么时候麻城市王叔和墓地也能开发至如此规模,那将是功德无量。

让我们判目以待!

高 平 见 闻

离开南阳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多了。

沿着沪陕高速一路疾行,过洛阳,渡黄河,经太行山南而入山西。随着北去,的气息一点点淡化,身在河南时,可见杨柳葱茏,一进入山西,杨柳刚刚冒芽,桃花散在开放。白居易说“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约也是相同的意思。看来,每个地方的季节是没有力量可以左右的。到达高平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吃过晚餐,一切安顿就绪,接近十点了。躺在床上,一天的疲惫很快就沉入到梦乡。

高平,地处山西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南与泽州交界,属晋城市管辖。这与麻城《王氏族谱》中记载远祖叔和公“由泽州避地来楚注籍麻城”倒很相符。这里是炎帝的故里,羊头山有炎帝陵,听当地说是很有名的风景区。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当年秦、赵在此大战,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卒,何等残忍。所以高平有一道名菜叫“高平烧豆腐”,就是把豆腐切成3厘米厚6厘米见方的小块,旺火烧烤成焦黄,食用时用白开水加热,蘸上豆腐渣、蒜、姜、炒面调成的配料,皮黄肉白,松软有筋,美味可口。据说高平烧豆腐是因为百姓出于对白起的憎恨,把豆腐当作白起的肉,火烧、水煮而泄恨。两千年来一直如此。所以,任何时候还是少与百姓为敌。

翌日八点多,我们来到了高平市中医院。向王庆如院长简短说明了来意,王院长第一句话就是“天下中医是一家”,让我们听着很温暖,很亲切。

这王院长十分健谈。从炎帝故里谈到长平之战,从《脉经》中“晋王叔和”的“晋”究竟是指“西晋”还是“山西”,又谈到“上党人参”和“上党梆子戏”,也谈到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在此发生的一些历史,最后又不知不觉谈到了中医医院目前面临的发展困惑……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听说我们想看《高平市志》,王院长马上打电话安排购买一套新市志赠送我们,然后又安排医院的一位领导陪同我们到王叔和出生地王寺村考察。

王寺村位于高平市北的韩王山下,相传这里就是王叔和出生和的地方。距高平市不到三十里地。在医院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很快来到了王寺村。

虽然都是春天,但这里的脚步明显迟缓。天色稍稍灰蒙,凉风吹在皮肤上有一丝丝冰润,田野上视野很开阔,暗绿暗绿一片,但看不到此刻金黄的油菜花。车子停在一棵千年古槐前,但见老槐枝干遒劲,径身有两三人合围大,枝条疏斜,向四周布散,不过苍老的树枝此刻还沉浸在的安眠中,枝条上没有一丝绿的斑点。春天来了,绿的脚步终究要来。我那时想。

继续前行。沿着一条土路,来到韩王山脚下。在陪同的高平中医院王寺村一位刚刚退休的李姓老师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韩王山半山腰。看到了一块已经掏空的接近正方形巨石,横卧在荆棘丛中。那巨石长宽至少有两三米,有正门有侧门,正门两侧刻有,但字迹模糊;石顶上有圆形花纹图案,图案呈伞状向四周分布。巨石的右侧开有侧门,两门都能容一人自由进出。李老师说:据当地老人传,此石室发现已有几百年,是王叔和熬制药膏所用。这倒也有几分道理。先师在世时曾常说:古人熬制膏药往往选择鸡不叫、狗不咬的时段和地方,大约也是为了所谓神秘吧。所以王叔和当年在这人迹罕至的韩王山山腰熬制膏药也有几分可信。姑且就是吧。

向药王老前辈致敬!

站在韩王山腰,俯瞰王寺村。黄土高原的静谧此刻被淡淡的云烟轻拂着,苍黄的树木疏散于旷野,脚下茅草匍匐,眼前大地沉静。整个原野,像我认识的一位慵懒,睡意腥松。不过此刻,我一直努力在想,一千八百年前时魏晋时代的模样。

走下韩王山,来到王寺村玉皇庙。这庙规模并不是很大,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内现存有大明年间石碑一块,由此推断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庙里供奉着玉皇大帝、送子观音、中山王后羿、药王王叔和。庙门前左右种有千年芍药、牡丹各一棵。人们说,花开时百朵有余,朵朵争奇斗艳,散发异香。老实讲,这千年牡丹和芍药,还是第一次看到,遗憾的是现在不是开花的季节。在玉皇庙边,在一大堆乱石中,有几块大大小小残存的石碾。村人说,这也是当年药王留下的。后来我查阅资料,《高平县志》卷五、古迹载“王叔和药碾在王寺村,今土窑石碾俱存”大概指此。只是风吹打,日晒露,任其横陈,有一点罢了。

其实,王寺村到处是宝。在上韩王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不知何年所立的“两状元陵”残碑一块倒在乱草之中。在王寺村,到处可以看到雕刻在长石条上的石质花纹,花色美丽,纹理清晰。还有一些雕梁画栋的屋檐和窗门。最可看的一处是关帝阁。关帝阁为上下两层,建在一条古道上,下面一层的正中间为椭圆形空洞,供行人行走,前门题“关帝阁”、后门题“古西晋”,为后人纪念关公而立。前后两门各撰有一副对联:“精通韬略除黄巾功高天下;善晓春秋剿蚩尤威震乾坤”、“功之魁将之首振东吴之豪横;机之深谋之广压蜀魏之奸雄”,看来关公在民间广结善缘。这些随处可见的残碑旧迹,至少证明在若干年前这里的确繁华。有一句顺口溜说“十年奇迹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由王寺村所见,说山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确不错。

离开王寺村时,我发了一条微博,表达我此时的:

历史无疑是凝重的!1800年的风雨侵淫,王寺村的一草一木已不带魏晋气息。流年荏苒,韶光如梦,让我们叩寻岁月梦痕,重温昔日沧桑,谢恩三晋大地!

邹 城 杂 记

到达邹城中医院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八点半了。一进医院大门,就看见王叔和石像矗立于门诊部前。凝神注目,怅望长空,彷如思索状。网上流传的石像大概就是此。

这一天虽然是周六,但医院看诊的病人还是很多,整个门诊部一楼到处都是人。走到三楼行政办公楼时人更多了,原来是一群高三的学子正在进行健康体检。祝福他们!

来到医院刘院长办公室,向他讲明我们此行的目的。刘院长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问院长:“怎么周六没有休息?”

院长说:“医院马上要二甲复评,所有的科室基本都不放假。”

一,我也想到了我们即将开始的二甲复评工作。

领导们一阵寒暄后,直入主题。一是希望看到当地有关王叔和的文史研究资料,如县志、家谱及其他考察研究的成果;二是希望到王叔和出生地,去看看去听听去感受。

院长说:邹城中医院于1986年召开过一次全国性的王叔和学术研讨会,当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参加。也是那次会议后,医院更名为叔和医院。最近因为牵涉到规范命名的问题。又从叔和医院改为“邹城市中医医院”。但由于年代久远,人事变迁,从前的有关资料都已经丢失。随后,院长又找来了几个老职工,但这些人对王叔和的情况也知之甚少。看来,在医院生存压力日重的今天,所谓这些文化建设的东西,还真是可有可无。这在全国大约都是一样的。

我们提出想买一套《邹城县志》,院长说,医院也没有。因为是周末,有关部门是没有上班的。我们只好作罢。但随即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济州市有一位叫张龙洲的老先生(其实也不老,今年64岁),去年写了一个电视剧本《王叔和传奇》,只是那张先生是济州的一位乡村中医师,与邹城相距甚远。

在我们的要求下,院长安排了一位副院长陪同我们来到了邹城市郭里镇,相传这就是王叔和的故乡。

郭里与邹城相距大约三十公里,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在郭里医院两位领导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位于郭里中学门前的文化广场。

这郭里还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文化广场前的大理石石壁上,介绍着二三十位郭里镇的今古名人。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单是与王叔和同时代的郭里镇名人有:刘表,三国时荆州牧;王粲,三国时曹魏名臣,建安七子之首,著名的有《登楼赋》;张俭,建安名士,因党锢之祸望门投止。谭嗣同在绝命诗中说“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仲长统,汉末哲学家政论家,献帝时任尚书郎,曾参与曹操军事,著有《昌言》;还有刘宝,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后因戍卫北境有功,赐爵关内侯。等等,看来在汉末至晋初,乱世中,这里还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走出郭里镇,沿着乡间公路来到了相传是王叔和出生的地方---郭里镇独山村。在独山村委会的接待室里,村里干部找来了当地几位年长的据称曾听过先辈有关王叔和传说的几位老人,并搬来了《郭里镇志》和当地《王氏族谱》。

几位老人轮番向我们介绍着当地民间流传的王叔和故事和传说,这些传说与网上介绍的大同小异。什么王叔和当年在济州坐堂行医,凡是南边来的病人,是活菩萨,治一个好一个;北边来的像阎王一样,治一个死一个。所以慢慢的开始南迁,最后到了湖北……这些流传的故事,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也算一种佐料。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遗迹可寻。除了郭里镇镇志有有关王叔和的记载外,我们翻破其《王氏族谱》也没有找到一个与王叔和有关联的字。按当地《王氏族谱》记载,其王氏家族乃于明洪武年间(1369年)自山西洪洞县东南45里龙泉庄迁居而来,至今其一世祖是岭公。当然,究竟与王叔和有没有关联,单凭家谱也不能肯定。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对王叔和的基本信息除了皇普谧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明确所指外,其它的如唐人甘伯宗在《名医传》中“晋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的论述,但唐与晋已相隔四五百年。不过近代很多医史研究专家认为所谓“汉末高平”大约是邹城这个地方。一是在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此地改山阳郡为高平郡,而山西高平那时叫“泫氏县”,再则在邹城这个地方有一个“高平山”,也许与此相关。进一步研究和推断,王叔和与比其稍早的王粲都是出自名门望族,并且可能同族。当时北方由于连年征战,局势动荡,王氏家族也许举家南下荆州投奔同乡刘表。据考证,刘表是王粲的学生,甚至他们之间有亲戚关系也不一定。但这些也仅是推断。

我想: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十分强的。是不会随便承认祖宗的,无论那“祖宗”是如何显贵。在文史记载上,可以隐去祖宗的污点,但断然不会出卖。按照郭里镇独山村王氏族谱的记载,似乎与王叔和是没有多少关联的,至少现存的资料没有。

“历史不是空穴来风,真实与传说往往如影随行。”同行的一位领导多次感概说。

但郭里真是一个厚重的地方!随行的当地医院领导又把我们带到了西晋刘宝墓葬群。在一片绿油油的麦地上,有两个凸起的山包,春风冷寂,荒草凌乱,有谁想到墓地的主人曾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侯王?离开刘宝墓葬群,来到了羲皇庙,确切地说是羲皇庙遗址。在一大片山坡上,到处是散落的断碑、残柱、废台、碎像,在凌乱和荒芜中,可以想象曾经的辉煌。这羲皇庙位于郭里镇东凫山西麓,原是一座建造奇特、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古庙,主要供奉伏羲、女娲二位帝君,高峰时占地130多亩,建有各种享殿、古刹、亭榭、楼阁数十座,大小不等、参差错落的赑屃(bìxì,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石碑二十余管,各种石刻的赞、铭、记等三百多块。可惜,1929年2月被冯玉祥部梁冠英手下所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千年古庙成为废墟。一些残存的石碑,后来又因为文革,遭到了红卫兵的毒手,残之又残,终成残碎。眼前所见和当地人的介绍,让我们唏嘘不已。

“浩劫”、“刽子手”、“罪人”…我想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词。

返回邹城后,我们参观了邹城博物馆。但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资料。其时,我内心想:如果与济州市的张龙洲先生联系一下,也许更有收获。但济州遥远,我只好把这个放在心中。回来后,我通过电话与张先生取得了联系。听说来自麻城,张先生很激动地告诉我他曾经来麻城药王庙考察过,并且在他的传奇故事里作了记载。今天上午的时候,张先生还打来电话,说《王叔和传奇》一书已经为我寄了出来。谢谢老先生,真是有心人。但愿我们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

邹城是孟子的故乡。按说,此行应该去拜谒孟林,但因为时间紧张,没有安排在行程之内。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门人曾子的学生(我现在才搞清是第四代传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另一个重要人物之一,号称“亚圣”,仅次于孔子的意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中国人重视子女的教育大概与孟母也多多少少有些关系,只是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当然,一切都越来越功利。

孟子和孔子一样有很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多好啊!高度概括了大多数人一生中某个阶段可能要经历的过程。只不过这铮铮格言读起来好听,做起来很难。更多的时候往往相反,“富贵淫”、“贫贱移”、“威武屈”,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见怪不怪。所以,格言仅仅只是格言。

晚上,在一旅馆中,百无聊赖翻着一本介绍孟子的书。其中读到了王安石咏孟子的诗:“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王安石把孟子的思想当成的精神寄托,虽然知道孟子在人们的心中“迂阔”(迂腐而不切合实际),但在中还是看到了圣人的力量。我读王安石的诗时,听到的只是一种内心的孤寂,人在追求途中的一种孤寂,一种游离于尘世边然的孤寂。我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张仲景,想到了王叔和,还想到了李时珍,甚至李白、苏东坡。

我们都在中成长,并且老去。无论外表如何光鲜,如何暗淡,我们都要学会忍受孤独。

古往今来,如斯,圣人也不例外。

(二〇一三年四月六日)

    上一篇:学会善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