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
2013-08-29 01:02
导读:教师谈作文范文,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作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2005-7-31 字数:5917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向前
2005-7-31 字数:5917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多类、多种、多层次的教育已形成一个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这个世界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世态人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旧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在一些人身上已形成定势,许多人还将师从的一套模式不分环境,不分时代,不分对象地师从下去。语文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花哨的形式得以体现,虽模式满天飞,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体地位、个性审美、独立性等长期被漠视、冷落甚至遗忘。就等于在孩子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套上了紧箍咒!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的智慧,单一的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教育若要立于世界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的特点,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首先,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非单向的灌输。现代青少年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它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但从历史长河中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特别是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输某种观念,强迫接受某种思想,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定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旗帜鲜明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行为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激发起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勇气豪情。语文教师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大力创新的态度。让学生真正彻底的抛弃思想顾虑,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勇敢地开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训练所替代。教师模仿原师从之师和教学参考书等,甘愿当“二道贩子”,模仿成了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尚方宝剑。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成熟,完全不顾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许多教师还据此而沾沾自喜。总之,把学生的头脑限制得死死的,学生没有一点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满脑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创造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我并不认为教育不应有一点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终目的,灌输便出现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由的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的逐渐丧失。尽管目前对于创造力怎样被传授以及如何施教自由还有待探索,然而,这决不应成为我们坚持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借口。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将他人的思维硬塞进我们的思维。”(迪隆•爱德华兹语)事实上,著名
心理学家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丰富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巨大创造”的观点,对
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适用的。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胆想象,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来具有,而尊重意味着对人人都是创造个性价值的欣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寻的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体现在口头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一次又一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变相的摧残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当中,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苍白。做文章回答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不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被痛斥为“错误”或“不好!”。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点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生套,以求万无一失。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面对这些被我们锻造出来的“考试机器”,语文老师还能一相情愿地要求学生作文时不要无病呻吟而要真情实感吗?为中考
高考计,很多语文教师“审时度势”地要求学生学会无病呻吟:谁“呻吟”得像,谁“呻吟”得好,谁就能在中考
高考作文中多拿点分。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完全成了一台复印机,那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而西方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不少启迪。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每一个“异端斜说”都备加呵护。例如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有一次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纸折叠飞机,从顶楼抛下,最后落地者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样的飞机做出来了,一位学生获胜并受到特别鼓励,该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众不同,就是一张白纸。从以上中外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太缺乏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土壤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我们的教育才会大有希望。二、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大胆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应从封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真诚的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变封闭为开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其次,树立民主平等观念,鼓励大胆表现。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
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已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第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励,习惯于责难、讽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和消极心理。这种现象在教师中尤为突出。当教师不经意地对学生说:“你回答得不行!”或“你听听别人是怎么回答的!”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积极性的挫伤,这也往往会使大多
数学生在不敢回答问题的阴影中越陷越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