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100)
2013-06-19 01:04
导读:写作素材范文,写作素材专辑(100)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作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1、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父母的 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当你用嘴
1、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父母的
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当你用嘴巴教导孩子的时候,别忘了聆听孩子的教导。孩子比成年人更接近上帝,孩子可以净化你看世界的目光。 孩子是上帝的作品。孩子从不抱怨周围的世界,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孩子从不说看破红尘,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孩子从不让烦恼侵扰自己的睡眠,从不让悲伤流进自己的心脏;他们善于忘却昨天的不快,只追求欢乐和未来。 孩子从不为外在的东西所累,只要喜悦时有妈妈的怀抱可钻,只要恐惧时有爸爸的身后可藏,他们不贪求富贵。
孩子让你重温那永远失落的摇篮岁月,填补你记忆中那段不留痕迹的空白;孩子在让你补课的同时,教你学会了报恩。 孩子的世界是人间惟一的一块净土。他们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享受生命,很少在意别人的说教和眼睛。他们总能单纯地交往,他们的朋友没有贫富和美丑,他们也从没有媚俗的举止和需求。 孩子是未遭过人手涂抹和岁月剥蚀的自然杰作,一个人若连孩子都不能给以启迪,那一定是不可救药的凡夫俗子。
2、撩开衣裳看人
这件事是我从爷爷那儿听来的。
那时候的爷爷还很年轻,他带着五六个伙计“跑船帮”(在船上装卸货物)。“跑船帮”是一种需要一定力气和胆量的营生,虽说挣钱不多,却来得比较“顺手”。做完活之后,他们伙计几个总是要到码头附近的一个小酒店里,点上几个小菜,喝上两碗。
因为去的次数多了,他们便与那家小酒店的掌柜成了熟人。其中,酒店内那张临窗的桌子,掌柜的总是给他们几个空着。
一天晌午,他们伙计几个又到那家小店里喝酒。待进去之后,他们才发现在临窗的那张酒桌旁,竟坐着一个衣衫陈旧、面容枯瘦的老者,他正守着一盘炒花生米和一碟咸菜在独斟独饮。于是,有一个伙计就走上前去不屑地问:“你为什么要占我们的位置呢?”老者抬起头来,惊愕地反问道:“这是你们的位置吗?”那个伙计被激怒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两块钱扔在桌子上,大声说:“现在给你两块钱,可以让开了吧?!”然而,那个老者一点也不为那两块钱所动,他悠然地斟上一杯酒,细细地品着。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此时,爷爷也被激恼了。他走上前去,朝老者挑衅地说:“今天,我们就跟你赌一次,谁身上带的钱多,谁就坐这个位置!”话音刚落,伙计们纷纷把工钱从衣袋里掏出来,摆在老者的面前。老者微微一笑;尔后,轻蔑地望了一眼桌上的那些零币,一句辩解的话也没有说,便起身走开了。爷爷和他的那些伙计们得意洋洋地在那个位置上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在厨房中忙活的酒店掌柜走了出来,他惊讶地问众人:“刚才坐在你们这个位置上的那个老者到哪儿去了呢?”爷爷和他的伙计们一边哈哈笑着,一边把刚才的事情原委说了一遍。听完之后,酒店掌柜吃惊地盯着他们问:“你们知道刚才的那个老者是谁吗?”众人茫然地摇了摇头。店掌柜继续说:“他就是‘水运船行’的老掌柜,家里不光养着三十多条商船,还有十几家大买卖……”听了之后,爷爷和他的那些伙计们木雕泥塑般地呆坐在那儿。
后来,爷爷再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便告诫我们说:“看人,一定得撩开衣裳啊!”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决不可以轻视了别人的存在;往往就是那些其貌不扬,甚至是被我们认为位置低下的人,陡然之间,会带给我们一种透骨彻心地震撼。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我们身遭别人嘲讽与轻视的时候,我们无须过多地辩解与怨怒;只要像‘水运船行’那位老掌柜一样,淡然地来对待那些俗浅的眼光,而事实终将证明身后的一切!
3、感谢左手
小时候,常常唱一支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不过,实际上主要使用的是右手,对左手的功能开发不重视,左手在生活中只是配角,右手才唱主角。
不幸,上个月的一天早晨,我骑自行车上班途中,被一年轻人从后面快速超车挂倒,人摔出去,右手触地,手腕骨折。赶快到医院,又是拍片,又是正骨,又是打石膏。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下子,生活乱了套,平添了许多麻烦。于是健康的左手便承担起了主要职责。我学着用左手料理生活,穿衣,洗脸,刷牙,解手,吃饭,喝水,翻书,全用左手干,连领工资奖金,也用左手签名。刚开始,左手很笨拙,但渐渐地就有了进步,还能独自淘米,洗菜,炒菜,像模像样,生活能完全自理了,连单手系鞋带,也有了窍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可是,我待左手不太公正,遇到有朋友关切地询问我右手伤情时,我常常脱口而出:“嘿,倒霉透了,偏偏右手骨折,要是左手摔断,那也好多了。”朋友也都说:“是啊,是啊,右手太要紧了。”全然不顾左手伤心的感觉。然而左手不提任何抗议,默默地继续尽自己的职责。
和左手一样,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物,平时往往不被人重视,充其量只算个配角,有它没它照样过,只有到某一关键时刻,才显示出他们的重要。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有人仍然抱有偏见,轻视他们,伤害他们。而当事过境迁,形势好转,用不到他们时,更把他们彻底遗忘了。
我不知道三个多月后,骨折痊愈,右手恢复功能后,会不会忘却艰难时刻左手做出的诸多贡献。因为“好了疮疤忘了痛”往往是人的通病。但至少,我要趁着右手尚打着石膏的时候,多多感谢左手,并且忍着伤痛,命令右手夹着笔杆,写下这段文字,以便日后提醒自己铭记心中。
4、放大美好
有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我痛苦干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之所以能活得比较愉快,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美好。”
人的器官虽然有着明确分工,但也并非不可相互替代和弥补。失去手指的人,竟还能把笔绑在手臂上写字。连手臂都没有的人,甚至还能用嘴用脚写诗作画————13杆的算盘丢失一两个珠,虽有某些不便,但足可继续使用。任何人都可以确信,你的一般生理缺陷都能通过你的顽强拼搏予以克服,生活中的失意和遭遇更不是不可逾越。
爱迪生从12岁起再也没听见过鸟叫,就永远与歌声、笑声无缘。但他不在意,认为这不但不是障碍,也许可能有益。因为耳聋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干扰,不必与人闲聊,可以省下大量时间读书、钻研。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他反问:“你在过去24小时所听到的声音中,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又说,“如果别人必须对着你边比划边大声叫喊,一般都不必担心他撒谎、造谣。”————明明是一种缺陷和痛苦,却被爱迪生分析、体验出这么多“优越性”。他也是在“放大美好”。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爱迪生耳聋后的一段时间,无疑是十分痛苦的。而要是一味痛苦下去,永远背负沉重的“痛苦”包袱,那就成了另一种平庸、失败的爱迪生。他的幸运、他的成功在于能及时从痛苦失望中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面临的现状,以加倍的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选取最可能获得突破的某个方面,矢志不移,创造生命的奇迹。所以,前面所说的那位盲人的现状,掐断感知危机的那根神经,麻醉和欺骗自己。相反,他们是让生命仅有的“美好”发挥最大的效能,激励自己意气风发不懈进击。
拿自己的社会地位去跟美国总统相比,拿自己的钱财家产去跟比尔·盖茨相比,拿自己容貌去跟杨贵妃、巩俐相比,这世界上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都会痛不欲生。生活中确有人惯于为此而折磨自己。这种人是无端寻找和放大痛苦,结果或者消极沉沦或者铤而走险。
每个人享有的“美好”都有限,有的人甚至少得可怜。让我们都能科学地“放大美好”,满怀信心面对风雨人生。
5、只选一把椅子
有人曾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秘诀,他每次都提到自己父亲的一句话。从师范院校毕业之后,痴迷
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又切合实际的比喻。人之一生,说长也短,不容我们有过多的选择,那些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
近两年,明星复出成为娱乐圈一大引人注目的景观。许多曾经在娱乐圈里大放光芒而已被忘却的艺人们又纷纷回到幕前“重出江湖”,让观众重温他们的风采。沉寂了十几年的梁小龙再度复出后,他坦诚相告:“年轻那会儿,觉得一辈子就这么干上了演员有点不甘心,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潜质可以挖掘,结果失败了。我心里总还是挂念着影视发展,所以就又回来拍片了。”说到底,他的回来是在重新寻找自己的“椅子”。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复出的明星们,命运却各不同,有的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高峰;更多的则如石沉大海,难以再激起涟漪,甚至使原有的人气也削减了。因为这些明星们离开娱乐圈之后,或经商、或休息,停止了原来的努力,导致思维僵化,因此难有创新,即使复出,生命力仍不会太长。
在一生中,我们会面临诸多的选择,特别是在涉世之初或创业之始,此时的选择尤为重要。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为众人所不齿,同行者寥寥无几,你都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鹜的坚定信仰和超然气度将它走完,一直走进美好的未来。
巴尔扎克曾经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然而,在初期创作失败后,为了维持在巴黎的生活,他决定投笔从商,去当出版家。但这个外行的出版家尽受人家的欺骗,很快就失败了。紧接着,他又当了一家印刷厂的老板。可不管他如何拼命挣扎,也还是失败。为此,他欠下了不少债,而且债务越滚越大,以至于警察局下通缉令要拘禁他,他只好隐姓埋名躲了起来。巴尔扎克终于醒悟过来,开始严肃认真地进行写作,成为惊人的高产作家。
只选一把椅子,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可以决定和影响我们的一生。
6、电脑作文
一种能在电脑内自动生成作文的软件,只要按照提示,轻点鼠标键盘,一篇颇有文采的“电脑作文”就出来了。一位初三学生如法炮制出一篇《面对压力》的作文,居然“蒙”了90分。
电脑作文之所以大受中小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当前中小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谈得上创新,这就为“电脑作文”的问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个软件正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怪物”。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个软件与市面上流行的“作文大全”等出版物一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真情实感的抒发。但电脑作文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先让学生熟悉门道,原来作文可以这么造,有兴趣我也造。
7、美丽的谎言
北京22中的孙维刚,是笔者最为敬佩的一位名师。在孙老师的第三轮实验班中,有个叫孙硕的同学,他的父亲下岗,家庭生活困难。作为班主任的孙老师,在得知他的处境后,便定期将陈硕所需的费用送去,并在班里说:“陈硕的费用全由学校报销。”后来同学们得知,老师的话是“骗人”的,这些费用全是孙老师自己出的。陈硕在明白了这一“骗局”后,深深为孙老师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他发奋学习,最终跨进了
清华大学的校门。 1996年夏天,孙老师的班内有7名同学想参加全国中学生
数学夏令营,但每人1000元的费用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费用可由学校负责。后来学校领导和学生才得知,那7000元的费用全是孙老师从自己腰包里支出的。
那一年,有5名同学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有位同学还捧回了第37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奖。 孙老师为何说这些谎话“欺骗”学生?他怕学生不接受自己的馈赠和救助,他担心孩子们会因无力负担费用耽误了前程———这样的谎言是何等的美丽。
8、过河拆桥
据3月8日《深圳晚报》消息,119名大学毕业生借了数百万元助学金,到了还钱的日子却连人影都找不着,这占了该还钱人数的10%。在这个呼唤诚信的时代,居然在社会公认是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身上找不到诚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要命的是,这些不光彩的“前驱者”是在过河拆桥:你们毕业了,可还有许多穷学生需要贷款求学呢,你获得蝇头小利的同时,毁掉了穷学生们的信誉,你的弟弟妹妹们日后可能因此贷款维艰,甚至丧失求学的机会呀。 好在今后工行可能和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信用档案,届时不还钱的毕业生就会上黑名单,失信者将为自己的不法行为买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9、人格不会过时
最近有一个知名企业向社会
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试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所见,但最后被录用的却是一位未回答此题的人,企业的老总说:“这样的人才值得信任。” 可惜这样的老总并不算多,前不久有位大学生在招聘现场向他人让座,竟然被招聘者断定为缺乏竞争意识而拒绝录用,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可以弃也。如今
职场招聘,确实存在这种重智商轻人品的偏见。
据专家研究,一个创新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0%至30%,人格要素要占70%至80%。由此我们对“德才兼备”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情商的提高。如果说,智商测量的是你适宜从事什么工作,情商测量的则是你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因此,我们在求职之时,或已从事某种职业,或为了追求某种更好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努力开发智力,又要养成健康人格。
10、告别战争语言
不久前,《南方周末》报道了美国孟山都公司对中国的野生大豆申请专利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大哗。紧接着,该报又发表了题为《要不要打基因保卫战?》的后续报道。
我对此事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关注。不过,我把它看作一个法律、科学和商业纠缠在一起的有趣事件。在中国加入关贸协定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仅要接受一套崭新的商业规则,而且还要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既需要权利意识的觉醒,又需要义务观念的确立。
但是,当我读到《要不要打基因保卫战?》这样的标题时,心里却十分不舒服。刺激我的是“保卫战”这个词语。它太重了——一次狡猾的抢注专利事件,还远远达不到要我们以“保卫战”来应对的严重程度。这是一种弱者的"过度反应"。
半个多世纪以来,战争术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被泛滥地使用着。虽然早就结束了战争状态,二十多年来我们享受着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代,但我们的心态并没有完全调整过来。在我们的电视、广播和报刊中,与战争相关的、或将战争泛化的语言比比皆是。播音员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诸如“文化战线”、“教育战线”、“新闻战线”一类的词语,领导干部会慷慨激昂地高声宣布“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战”、“来一次全民皆兵的群众战争”。我们把
政治学习、“严打”、申奥、环保统统当作“战争”来看待。我们很少使用“和平”、“爱”、“温柔”这样一些字眼,即便使用,也显得羞羞答答。但是,在使用战争或者与战争有关的字眼时,人们却显得理直气壮。
我们对战争的残酷和邪恶显然缺乏必要的体认。在我们那些有关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战争通常呈现出一种“凯歌高奏"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色彩,战争遵循着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准则,正义一方必然获得胜利,邪恶一方必然走向失败。因此,战争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于是,我们把战争“生活化”了。我们不自觉地、轻率地使用着无数与战争有关的语汇。一个专利保护和基因研究的事件,居然也被冠以“保卫战"的名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也频频地使用着这些字眼。而在我看来,战争不是什么好事情。古人说,“兵”是一个国家的“不祥之物”。没有一场战争的结果不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没有一场战争的结果不是剥夺千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千百万家庭的幸福,正如有一位西方诗人所说:“每一颗子弹,击碎的都是母亲的心房。”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我希望,我们以后都谨慎地使用那些与战争有关的术语;我希望,我们更多地接近和平、爱和同情这样一些观念——尤其应当教育孩子们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