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水,何以知深浅?江苏阅卷老师写高考作文
2013-06-09 01:10
导读:高考作文赏析范文,不下水,何以知深浅?江苏阅卷老师写高考作文范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作文网海量范文供你参考:提升高考作文阅卷质量的创举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
提升高考作文阅卷质量的创举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
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受到社会的热烈关注。本阅卷点20多年来为提升作文阅卷质量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阅卷之初,作文组副组长王栋生老师提出一个设想:请每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先写一篇“下水作文”,当一回“考生”,然后正式阅卷。这是一个极富开创意义的构想,必将大大提升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经学科领导组研究,决定今年试行,明年全面实施。
首先“下水”的,是南师大文学院骆冬青老师指导的5位硕士
研究生,他们由导师督察,在规定的时间内,“模拟”考生各写了一篇“高考作文”,在阅卷点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将王栋生老师的“构想”,以及其中两位“硕士生阅卷老师”的“下水作文”予以发表,供各位考生和家长评阅,并期望得到全国同行的批评指正。
另有沈中尧老师写的一首诗,代表了本阅卷点全体老师的心声,这也是一篇十分切题、符合文体要求的“下水作文”,此处一并发表,以回应我省广大考生和家长对作文阅卷工作的热情关注。
不下水,何以知深浅?
作者:王栋生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关心当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也许因为它是所有学科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60分!新闻界每年都邀作家作“高考秀”,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所有作高考秀者,都只做作文题,而不敢碰语文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更不去碰“数理化生外政史地”,这是因为作文又是所有学科试卷中惟一一道不可能得零分的题!有知名作家用10多个小时才写完一篇“高考作文”,而这个时间,够学生考完全部5门课了。没写过高考作文,不懂得作文的难;没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人,怎么会知道阅卷的辛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们一直在探索提高作文阅卷准确性的途径。提出阅卷老师“下水作文”的建议,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对每一个考生负责,体现高考阅卷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我们也想通过高考阅卷增强教师的综合评价能力。
阅卷教师“下水”,有利于深入研究考题,吃透评分标准。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写文章,才会在审题上下功夫。教师考虑问题比考生复杂,反应能力不如学生(这也是一些学科教师做题慢于学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水平高于学生,综合能力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都应当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知道什么情况属于走题偏题,他明白其中有区分度,一旦他亲手操作,他的考虑就更具体,更明晰;这时候对照评分标准,他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对试卷就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阅卷教师“下水”,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有时候,教师会对一些试卷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会把文章写成这样?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举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他不知道自己写的话不通吗?……而换到学生的位置上,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教师“下水”,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上,才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他判别作文等次时,就会比较公正客观。有些教师曾疑惑: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反复讲过并复习过的,为什么到了考场上考生会乱了方寸,变得像没学过似的?道理也简单:毕竟是应试作文,教师一生也只不过经历一次而已!在平时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800字的文章,学生迟交或是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强;而据我所知,能在40分钟内写出800字文章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如果我们能经常地试着“下水”,可能就不至于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有些同行,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效率不高,吃力不讨好,学生抱怨:如果他能和学生同题作文,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他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教师除了专业论文之外,还应当能自由运用各种文体写作。不久前看到护士们抗击非典的《护士
日记》,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比一般人更热爱写作。写作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旧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下笔能文”,如果今天连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祖国语文教育就很难发展了。
国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颁布,新的课程改革即将开始,中学语文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倡议阅卷教师“下水”,对倡导新型高效的作文教学,更新观念,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会有积极作用的。
我们并不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是什么“挑战”,或许这仅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我们考虑了好几年,而现在时机成熟了。版面编辑刘梅责任校对程旭光
呼唤“真”情
作者:单永军
情与理,是否也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大义灭亲”、“法不容情”、“零度情感”……一个个故事,一页页历史,见证着理性的崇高,情感的萎瘠。似乎放逐了情感,就能赢得法律的公正,科学的公允、世间的公平。事实果真如此吗?
问世间“情”为何物?“生死相许”是不渝的爱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孔老夫子讲“仁者爱人”;释家“普渡众生”、“慈悲为怀”;还有庄子的“与物为春”……“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钱,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看世间渺渺人生:“智子疑邻”是情感的偏私,人与他人的情感丝线骤然断裂;城市的铁门隔离了风景如画的自然世界,也隔离了朴素的乡村情感;欲望的旗帜肆意飘浮,心灵的世界填满了金钱、虚名……驱逐了“真”情;是谁在风中哭泣?是情感遮蔽了认知?还是蠢动的物欲萎缩了认知?!于是乎,我们为9·11事件而欢呼;于是乎,我们痴迷于嵇康从容鸣奏《广陵散》的意境,独不见刑场前的血腥;嘲笑阿Q而独不见自身心灵的丑陋;我们痴迷于
美学的暴力,但却不知这是暴力的美学……我们失却了“同情”——那种生命与生命相通的情感,又何以产生共鸣之音,又何以产生心灵深处的认知呢?广岛上空的原子弹何止是日本人的创伤,也是人类世界每个生命的创伤。“一沙一王国,一沙一世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没有“与物为春”的“真”情之亲,何以窥见“沙”的深邃,何以理解“花”的眼泪。
我们呼唤“真”情。
诚然,科学需要理性。但试想,如果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爱因斯坦何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晚清学者王国维、章太炎等更视学术为生命。诚然,法律排斥情感,可是,剥掉一己之私之后,我们从中看到的不正是一颗火热的强烈的责任心,一根根联系着人民的“真”情之线吗?是啊,冰冷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温床。故而,我们呼唤“真”情。让她牵引着我们走向认知的深处。
“敝帚自珍”和“大义灭亲”
作者:葛金华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着令人无法想象的变化,但是,面对同样的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倒是一如既往。同样道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问题,大概也绝不是我们现代人才面临的问题吧!古人虽然淳朴却也不无智慧,在他们简简单单的语言中,也表达着他们深刻的看法,“敝帚自珍”和“大义灭亲”正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两例。下面就此说说我们自己的理解吧!
大学排名 “敝帚自珍”:一把破烂的扫帚,何以比那崭新的还要好呢?其实很简单,每天朝夕相处,早上用它扫扫院子,傍晚拄它而立,夕阳西下时和它一起品味难得的安宁;这里少了一点,那里折了一些,自己的扫帚自己一清二楚;你要是拿什么东西来和他换,他会说:“如果不是我每天相依相处的那把,那么,我还是要我的扫帚!”看来确实是这样,感情的因素在这里是多么的重要啊!无奈我们是感情的动物,在一种无法说清的自我保护意识下,我们都倾向于对自己亲近的东西倍加珍爱,信任而又信任!于是就发生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韩非子》中的这个故事就是这样。
所以有人会说我们应该“大义灭亲”,应该把对事物的看法和对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并且要把感情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才好!不过可惜得很,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大义灭亲”的举动一旦离开了它所能支配的合法领域,带来的也同样是些让人无法忍受的灾难!我想,我们不会为“文革”中的那些“大义灭亲”的举动而高兴吧!本来是恩恩爱爱的夫妻,才一天工夫就变成了界限两边的人了。“你应该大义灭亲啊!”有人会这样来谆谆教诲你,而且是“诲人不倦”的那种!我们什么感觉?我们批判吗?我们谴责吗?我们还是反思吧!于是我们对“大义灭亲”也不是那样“敝帚自珍”了。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情感的投入十分必要的地方,比如公共关系事务中,我们当然是要大力提倡“敝帚自珍”,在生命中坚定地保有这样一份感情,不然我们就会在机械化的潮流中把自己也机械化了!而在那些人情世故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的地方,比如在公检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中,我们就应该大胆而又智慧地灭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所以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在古人流传下来的两个成语同样为大家所看重的细节中,发现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伟大智慧和传统。对韩非子的寓言的解读也是如此,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可简单地偏重于一边!
“阅卷心声”兼“下水作文”:
亲疏VS严肃
作者:沈中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