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素材 | 初中作文素材 | 高中作文素材 | 中考作文素材 | 高考作文素材 | 考试作文素材 | 优美语句素材 | 优美段落素材 | 名人故事素材 | 写作素材 | 名人名言
名言警句素材 | 历史典故素材 | 成语典故素材 | 时事论据素材 | 感恩作文素材 | 话题作文素材 | 自然风光素材 | 文化景观素材 | 名胜古迹素材 | 生活用品 | 交通工具
描写人物素材 | 描写活动素材 | 动物植物素材 | 描写气象素材 | 描写季节素材 |

写作素材专辑(204)

2013-04-15 01:27
导读:写作素材范文,写作素材专辑(204)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作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1、联合国为周总理逝世下半旗内幕   1976年1月8日,


   1、联合国为周总理逝世下半旗内幕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2、《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怎样发表的
   鲁迅先生给《现代》杂志的文章,通常是由冯雪峰直接或间接转来的,也有托内山书店送货员送来的。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却不是从这两个渠道来的,很是异常,所以我至今记得是在一天早晨,我到现代书局楼上的编辑室,发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写了我的名字的大信封,拆开一看,才知道是鲁迅先生的来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等到这篇文章刊出后才听说,这篇文章曾在两个杂志的编辑室里搁了好几天,他们不敢用,才转给我,可见鲁迅先生最初并没有打算把这篇文章交给我在《现代》杂志上发表。当时拿到这篇文章后,要不要用?能不能用?有些踌躇,自己委决不下,给书局老板张静庐看了,他也沉吟不决,考虑了两三天,才决定发表。主要是舍不得鲁迅这篇异乎寻常的杰作被扼杀,或被别的刊物取得发表的荣誉,经仔细研究这篇文章没有直接犯禁的语句,在租界里发表,顶不上什么大罪名。
   为了配合这篇文章,我在这期的《现代文艺画报》上编了一页专版。我向鲁迅先生要来了一张柔石的照片,一张柔石的手迹,这是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史料和文物。
  
   3、王勃作《滕王阁序》
   王勃,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生,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自称“龙门百姓”。祖上多做官,且都是著书立说的世家。祖父王通就是隋末大哲学家、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上太平策不见用,后弃官退居河汾间,以著书为业,授徒自给,时称“河汾门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而中心还是儒家思想。著有《元经》、《中说》等。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卒,门人议谥“文中子”。
   提起王勃作《滕王阁序》,还有一段故事。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留下的诗文也不多,但他的名字和作品,“不废江河万古流”。
  
   4、巧改一字不失主权
   清末民初,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山、萍乡煤矿联合组成的汉冶萍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大型联合企业。当时,资源贫乏的日本因军工生产需要,一心想控制汉冶萍。民国之初,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难,日本乘机派人与孙中山接触,提出以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为条件,贷款500万日元给南京政府。孙中山表示可以考虑,但还须进一步商讨。谁知日本立即将汉冶萍公司的总理(法定代表人)盛宣怀挟持带往日本,称孙中山已经同意,要盛宣怀在日方预先拟定的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最后文本上签字。盛宣怀深知,这个名一签,不但自己将承担丧权辱国的责任,还会连带到孙中山也无法向国人交代。而日本假借孙中山的名义紧逼,又不能硬顶着不签,眼看中日合办汉冶萍一事已无可挽救。盛宣怀在进退两难、握笔踯躅之间,再一次细阅文本,当他看到第十条时,顿时眼睛一亮。该条中有这样一句话:
   “以上所有新公司(指汉冶萍)华日合办、已由中华民国政府电准……”
   他轻轻提笔将句中的“已”字改成“俟”字,文稿誉清后,当日立即签约,日本人一时竟未看出其中的奥妙。到盛宣怀回国后日本人才发现,这个文本还须“俟”(等待)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否则没有法律约束力,不由大呼上当。同时,日本觊觎中国的狼子野心和卑劣伎俩也由此暴露无遗。
  
   5、字残意雅的名人题墨
   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墓前的照壁上,题有“精忠报国”四字,“国”少了一点,代指江山尚未收复,激励南宋军民抗敌救国。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杭州著名景点“花港观鱼”四字,据说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繁体的“鱼”字下面本应是4点,乾隆却把它写成了三点。汉字三点是水,四点是火,鱼性喜水怕火,于是乾隆有意少写一点。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副对联,联云:“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顶上无点,有表示“富贵无顶”的含义。
   明代文人徐文长为绍兴某“点心店”题写招牌,“心”字中间无点,体会其意思是,肚子空了,需进“点心”了。
   上海黄埔江畔的“裕安大厦”4字乃赵朴初大师的手笔,其中“裕”字左偏旁少了一点。探寻缘由发现,赵老在题写“裕安大厦”时,感到家乡安徽离富裕还差一点,就少写了一点,意在激励乡亲们正视现实,加倍努力补上这“一点”,向上海的繁荣靠拢。
   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在为其创立的大生纱厂题写“大生码头”时,将繁体的“码”字下面有意写成了三点,寓意打下牢固民族实业基础的决心。
  
   6、司马光荐才
   北宋名相司马光并非一直春风得意,在他失意赋闲在家时,曾一度消沉。好在他热爱读书,喜欢交朋友,与友人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时光也好打发。司马光当宰相后有不少旧友来函。这些人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忆旧情,欲勾起司马光的怀旧情绪,然后就是叙述个人目前处境如何不好,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继而或暗示或恬不知耻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马光的提携……司马光对这些来信并不是每函必复,对其中啼饥号寒者有时也给予恰当的接济;对有意进取功名者复函表示鼓励;对厚颜讨官要爵者则置之不理。
   司马光也并非全然不念旧情。公余,他也有时忆起故旧,对旧友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气的,他是忘不掉的。
   这一天,史馆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谈完公事后,司马光问刘
   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兄为荐,器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
   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又问他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荐你呢?”“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哈哈!
   这点你就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倒确实不少,如果仅因念旧而荐人,那朝廷里不到处都会有我的旧友?”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他静待司马光说下去。
   司马光果然接着说道:“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那里。我们在一起谈文论史,各抒己见,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还真有些意思。我当时心境不好,你常常宽慰我,鼓励我。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幸事!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过去的泛泛之交,甚至仅见过一面、对答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为名,行要官之实。可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对我一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处。我就是冲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
   刘器之听罢,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
  
   7、错听一字将军丧命
   1940年秋,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统率下,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东进江苏泰兴县黄桥镇。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调李守维率国民党89军重兵围攻,遂发生了有名的黄桥之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李守维在了解地形时,从部下口中得知黄桥镇北面有一条河,传说古时挖河的时候,曾挖出一把铜尺,于是这条河就被名为“挖尺沟”(当地民众习惯上称河为沟)。而李守维却错听成了“八尺沟”,以为河宽8尺,战马可一跃而过,步兵过河也无甚大碍,心里便打算好,一旦战况不利就往北撤退。
   黄桥决战将结束时,89军阵地被突破,李守维带领残兵按预定的退路向北逃跑。到河边一看,却见河面有好几丈宽,军士不由乱作一团。新四军又追杀甚急,李守维只得硬着头皮打马下河。士兵们有的抓住马缰,有的抓住马尾,再加上李军长体肥身重,马根本无法挪步。忽然一颗流弹击中马身,马猛地一仰身,李守维被掀到河里,虽抓住马尾,但终因身体太胖,且不识水性,丧了性命,89军全军覆没。
  
   8、一撇之差酿失败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结束。
  
   9、郑板桥与糊涂老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砚台过大,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10、不受延安欢迎的梁实秋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与梁实秋俩人曾展开了一场“文学有无阶级性”的笔墨官司,梁实秋因此成了鲁迅笔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抗战爆发后,梁实秋因为力主抗战,上了日本宪兵队的黑名单。1938年,梁实秋接编重庆《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后,一番“编者的话”又引起了文坛上的一场轩然大波。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有不同,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对于这一番言论,左翼作家们认为梁实秋是在鼓吹“抗战无关论”,于是,他在进步人士的眼中成了灰色和倒退的代名词。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把梁实秋作为替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提出来,予以批评。
   1940年初,梁实秋欲随同“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访问延安,结果被中共点名予以拒绝,认为梁实秋在思想上有“拥汪主和”的倾向,因而视梁实秋为“最不受欢迎”的人。




    上一篇:写作素材专辑(203) 下一篇:写作素材专辑(205)